欧洲与俄罗斯千年恩怨:从罗马正统到北方恐惧,俄乌冲突背后的老账新仇
家里小孩问我,为什么电视上那些金发碧眼的欧洲领导人,总是一副对俄罗斯咬牙切齿的样子?明明地理课本上写着“欧洲和俄罗斯都是邻居”,怎么感觉比村东头二狗子和三娃还不对付。我想了想,这事儿还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。翻翻自家老爷子的旧笔记,上面写着一句话:“跟邻居过日子,最怕的是历史太长。”搁在欧俄这俩身上,再贴切不过。
其实,说起俄乌那场仗,现在都快打出第三个年头了。2022年初刚爆发时,不少军迷茶余饭后都在押宝:大毛(指俄罗斯)会不会像当年德国闪击波兰那样,一路推到基辅门口?结果呢,别说闪电战,就连火车站都成了拉锯点。外婆常念叨的一句土话:“打架拖得久,两边裤腰带都勒紧。”现在倒好,西方国家一个个往乌克兰塞装备、送钱,但自己家仓库也见底了——法国巴黎郊区有座退役坦克堆放场,据传去年春天就被扒得差不多光。
美国风向变得也快。2025年换届后,新总统特朗普甩出“要和普京谈判”的信号。一时间华盛顿气氛微妙,有点像麻将桌上的牌友突然说要收摊回家。但奇怪的是,本来应该松一口气的德国、法国这些西欧大佬们,却反而更硬气。有次看德法联合记者会,那表情,比自家楼下菜市场老太太抢特价鸡蛋还决绝。这是为啥?
其实,要追根溯源,还得从千年前的罗马帝国聊起。我小时候听父亲讲故事,说他年轻时去莫斯科留学,同宿舍有个意大利小伙,每次喝醉酒就拍胸脯喊自己是凯撒后裔,而旁边那个来自圣彼得堡的小哥则一脸傲娇地自称“第三罗马”。两个半夜吵起来,我爸只能装聋作哑躲进被窝。这可不是玩笑——欧洲各国王室争相攀附古罗马血统,是几百年来的大事。
395年的冬天,大雪封山的时候,一个叫狄奥多西的皇帝把庞大的帝国分成东西两块。从此以后,一边走出了查理曼、一边养出了拜占庭。在意大利某些贵族家庭,还有流传至今的小型盾徽,上面印着双头鹰——据当地史学爱好者卢卡叔叔吹嘘,这是他们祖先曾受拜占庭册封的证据。这种故事是真是假没人深究,但足见大家对所谓正统地位有多执拗。
再扯远一点。当初东罗马最后一任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死守君士坦丁堡,他弟弟托马斯逃到了遥远北方。据《诺夫哥罗德编年史》记载,“索菲娅·帕列奥洛格携带祖母遗物入莫斯科”,这一段让不少考古迷津津乐道。后来她嫁给伊凡三世,从此莫斯科公国便开始以继承东正教衣钵自居,自称“第三罗马”。这条线一直延续下来,如今很多俄式宫殿顶部还能看到模仿拜占庭风格的大圆顶,据建筑系教授尤里·伊万诺维奇分析,“这是文化认同感的一种体现。”
宗教也是剪不断理还乱的话题。小时候我妈喜欢逛教堂,她总觉得天主教堂里烛光摇曳很浪漫,可去了趟圣彼得堡回来直呼震撼,说那里每根柱子都有自己的故事。而实际上,从1054年东西教会分裂之后,无论是梵蒂冈还是莫斯科,都把对方视作异端。有趣的是,在波兰南部山区还有句民谣:“黑袍白袍皆为神,只怕隔壁唤野蛮。”讲究的不仅仅是信什么,更是谁家的香火才算纯正。
但你以为只有身份认同问题吗?哪儿那么简单!英国人写过一本冷门书《Slavs and Slavery》,里面提到英语单词slave(奴隶)可能源于Slav(斯拉夫)。这种刻板印象流传至今,在布鲁塞尔某些咖啡馆闲聊时,你随便提起“大毛”,有人立马会露出一种既嫌弃又警惕的小表情。据19世纪法国旅行者巴迪耶描述,他在圣彼得堡郊外遇见农民集市,“卖鱼如卖命,无休止讨价,还夹杂粗野歌谣。”
也不是没有理由害怕。从蒙古铁骑横扫欧亚,到拿破仑败走莫斯科,再到苏联红军杀进柏林,这片平原上的民族似乎永远打不垮。《沙皇密录》中甚至记录了一桩逸闻:1812年底撤退中的法军,有士兵夜间误闯农庄,被老妇用柴刀赶跑。“他们生性坚韧,好似冬日冻土里的石头,”前苏联军事顾问阿纳托利曾这样形容自己的同胞。
再来说领土问题。这几年网上热议一句话:“只要地图够大,大毛就能赢。”虽然夸张,但也道出实情——俄罗斯人的安全感,全靠疆域撑起来。不管经济如何折腾,只要版图没缩水,他们心里踏实。今年春节回乡探亲,小舅跟我喝酒聊天,说他认识一个哈萨克族老人,当年苏联解体时哭了一晚上,因为觉得失去了靠山。这种心理,其实早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就埋下伏笔。当时她放豪言,如果活200岁,要让整个欧洲臣服脚下。当然现实没这么顺利,可这种扩张冲动代代相传,就连普通农户都会念叨“一寸土地一寸血”。
最近偶然翻到一本1950年代出版的小册子,是列宁格勒大学师生访谈录。其中有位退休工厂女工回忆道,她年轻时候最害怕丢掉粮田,因为那意味着全村一起挨饿。而政治层面的失败,比如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惨败,则直接导致沙皇尼古拉一世声望跌入谷底。《皇家档案》披露,他晚年至少两次试图改革,却因担心贵族反水而作罢,可惜最终还是落寞离世。所以你看,对土地执念不仅关乎国家,也是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事儿。
近几十年来,各类智库报告反复提醒:即使今天俄国经济萎靡、人口减少,只要军事工业体系尚存,加上一批能吃苦耐劳的人手,它依然可以成为整个西欧不得不合力应付的问题。在柏林墙倒塌前夕,有匿名英军参谋曾悄悄告诉记者,“我们每天早晨醒来第一件事,就是琢磨‘红色幽灵’今天有没有新动作。”
这些纠葛,让现在支持乌克兰成了一种无奈之举。不止一次听伦敦政经学院毕业生私下吐槽:“如果让步一次,下次谁知道熊爪伸向哪里?”街坊四邻就是这样,不愿轻易示弱,更何况过去几百年的恩怨加持,每个人骨子里的戒备早已难以消除。
至于未来嘛……谁知道呢?或许等哪一天布鲁塞尔广场修地铁挖出来一个新的拜占庭金币,又或者伏尔加河畔哪个老太太做梦梦见昔日沙皇归来,都不足为奇。我奶奶今年八十六,每晚睡觉前总爱摆弄收音机找短波台,她说声音越远越杂乱,人心越近越难懂,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。
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,仅供学习交流,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史实参考。
部分细节参考:《诺夫哥罗德编年史》《皇家档案》《Slavs and Slavery》等文献及相关采访纪实资料整理。如需深入考证,请参阅专业历史著作及地方志材料。
牛策略-专业股票配资公司-炒股票配资-在线实盘配资炒股平台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